西南联大和玉溪的故事⑨ | 王旦东与西南联大

2025-09-04 18:26:29
logo 语音播报
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云南并发表重要讲话。习近平指出:云南有光荣的革命传统,有很多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。比如,聂耳和国歌的故事,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,闻一多发表“最后的演讲”、舍生取义的故事,“扎西会议”改组党中央的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、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新阶段的故事,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等等。要把这些故事作为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教育的生动教材,引导广大党员、干部不断检视初心、滋养初心、不断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。

讲好“五个故事”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政治交办,也是推进理想信念教育的迫切需要。红塔区融媒体中心牢记嘱托,不仅“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”,同时还积极搜集史料,讲好“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”,策划推出《西南联大和玉溪的故事》专栏,讲述西南联大教育救国和玉溪的故事,赓续西南联大的红色血脉,传承弘扬西南联大爱国主义精神。



西南联大和玉溪的故事⑨

王旦东与西南联大


在玉溪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:他是抗战花灯的倡导者和推动者,是云南话剧的先驱。他与闻一多先生和西南联大的剧团合作演出过两部轰动一时的话剧;他与聂耳同为左联领导下的乐联战友,以音乐为武器宣传抗日,他就是王旦东。


王旦东


王旦东原名秉心,字品三,又名丹东。1905年2月出生于易门县小街乡甲浦大村。他一生致力于花灯剧创作,共创作出20多部革命新花灯剧及近百首花灯曲,是云南新花灯剧的继承和革新者、“抗战花灯”的组织者和倡导者,是一位集戏剧创作、编导和诗、书、音、画于一身的人民艺术家。


1939年8月16日,由曹禺导演,闻一多担任舞台设计,汪雨、凤子主演,王旦东带领的金马剧社(演出团体)、陈豫源带领的“云南省立艺术师范学校戏剧电影科”学生为主的云南戏剧届和“昆明西南联合大学话剧团”(简称联大剧团)一起在昆明新滇剧院公演话剧《原野》,轰动省内外;8月25日由曹禺担任执行导演,王旦东、陈豫源和西南联大教授、历史学家孙毓棠联合导演的《黑字二十八》(又名《全民总动员》)上演,再次引发轰动。


话剧《原野》演出海报


对于当时的观剧热情,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朱自清曾有过记述:“看这两个戏差不多成了昆明社会的时尚,不去看好象短了些什么似的。”朱自清还写道:“确是昆明一件大事,怕也是中国话剧界一件大事罢。”从8月16日至9月17日28天内两剧交替演出32场,轰动了全国,也成为云南话剧史上的里程碑。


王旦东能够参与联合排演《原野》和《黑字二十八》两台大型话剧,还分别在两个戏中饰演了角色,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其扎实的戏剧艺术水平。


与聂耳成为战友
王旦东的戏剧艺术成长之路,与他寻求救国真理、深受周围进步人员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,聂耳便是其中之一。
1932年8月11日,20岁的聂耳离开上海到达北京,一直住在宣武门校场头条三号的云南会馆,在这里他和王旦东相识。
王旦东1931年到北平西城区,投奔易门老乡刘惠之,在其介绍下加入“北平反日大同盟”“北平世界语联盟”。此后,他又参加了“北平左翼音乐家联盟”(北平乐联)和“北平左翼戏剧家联盟”(北平剧联)。
王旦东在1947年7月17日的回忆录中写道:“记得第一次见面的时候,他打着乡谈,自称聂守信,坦白地说着他的生活和计划,给我一个极纯朴的印象。”

对于聂耳的为人处世,以及对待工作的态度,王旦东是比较钦佩的,他回忆道:“我有一次在一个工作会议里,和一个朋友辩论太激烈,简直是抬杠。他静静地坐着一言不发,等我们告一段落,他说了他处理会议的意见,一点不动意气,使我们事后反省,非常惭愧。今天事隔多年了,我仍然能忆起年轻的聂耳是很能交朋友处团体的,他没有一点骄矜夸耀之气,态度一贯诚挚,谦让,活泼,能谅解人。”


聂耳1932年在北京颐和园



聂耳在1932年10月14日的日记里第一次写到王旦东:“今天是我主席,讨论一个组织大纲便占去一点多钟,王浩兰(王旦东表妹)也出席。和老丹(聂耳对王旦东的昵称)到艺院领文凭,四处参观了一周。”

后来,聂耳在1932年10月的15日、20日、27日日记中也提到王旦东。经王旦东介绍,聂耳在北平积极参与了左翼文化活动,主要任务是筹建北平乐联。开筹备会、草拟组织大纲、成立大会的准备,这些工作主要都交由聂耳主持。在经过严密的筹备后,北平乐联于1932年10月下旬正式成立,王旦东担任主持并报告了筹备工作情况。这段时间里,二人朝夕相处,参加了不少演出和宣传活动,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。

聂耳和王旦东的朋友、后曾任云南省文化局局长的陆万美在《聂耳在北平》一文中也有着对他们两人的回忆:“聂耳在北平的左翼文艺活动中,主要做了两件事:积极参加“北平乐联”的筹建工作;参加了两次影响较大、令人难忘的戏剧演出。”

聂耳1932年11月8日回到了上海,并于1933年初,由田汉和赵铭彝介绍、夏衍监誓加入中国共产党。从此,聂耳不仅获得了新的政治生命,艺术才华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,成为中国新音乐的开路先锋和反法西斯的勇士。

王旦东和王浩兰的《聂耳在上海创作和学习的片断回忆》一文中记录了聂耳创作歌曲的一些情况。

一是创作《码头工人》:“记得那是1934年初夏的一个傍晚,我们到黄浦滩公园去散步。走到码头那边,无意间看到聂耳靠在码头上的矮墙边,右耳上面夹着半截铅笔,手里拿一个硬壳抄本,正专心致志地在倾听着什么,不时摘下铅笔飞快地在本子上记着什么。”过了几天,聂耳来到王旦东他们住地玩,才说那天他是去创作《码头工人》的,而且一连几天都去了码头。

二是创作《新女性》:“1934年底,聂耳接受《新女性》的作曲任务,开始时他感到比较困难。他对旦东说:‘我对女工生活和生产情况不熟悉,歌词又长,情绪的表现很复杂,不易掌握……’但他还是毅然承担下来。”据王旦东回忆,聂耳为了熟悉女工情况,每天三四点钟就起床,冒着严寒、饿着肚子,跑到泸西小沙渡路、胶州路和澳门路一带的纱厂去体验生活,经过艰苦的采风、创作,终于完成了《新女性》的作曲任务。

这时的聂耳显得那么成熟、坚定和执着,极大地感染了王旦东。

1935年4月聂耳被迫离开上海去日本,王旦东不久也离开上海。两人都没有想到的是,这次分别会成为永别。


以话剧宣传抗战
在北平剧联时,王旦东曾与邵帷(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话剧团团长)一起导演过话剧《怒吼吧,中国》;与著名话剧演员白杨演出过苏联话剧《第四十一个》并担任主角,积累了大量的话剧舞台经验。
1935年4月,王旦东与聂耳在上海分别后,先到江西又于年底回到云南,与陈豫源先后受聘为云南省教育厅艺术专员。之后两人共同负责筹建云南省立昆华民众教育馆所属的“金马业余剧社”(后称“金马剧社”)。1936年昆明艺师戏剧电影科成立,陈豫源转为主要负责剧影科教学,王旦东主持“金马剧社”的工作并一直兼任剧影科舞美教学任务。

抗战爆发后,王旦东在“金马剧社”导演和参加演出了进步话剧《国家至上》《夜光杯》《凤凰城》《黑地狱》《姊妹花》《飞将军》《钦差大臣》《血洒芦沟桥》《九一八以来》《人肉贩子》等多部大型话剧,还带着广场剧《放下你的鞭子》《难民曲》《当兵去》等剧目深入农村、小集镇为农民演出,把进步的内容带上了舞台。著名作家茅盾在昆明看了他们的几场演出后,在当时的《云南日报》上发表文章,高度称赞了他们为话剧艺术的发展所作出的艰苦努力,还向当局呼吁要建盖小剧场,为戏剧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。


1939年8月《钦差大臣》海报

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云南分会成立,王旦东被选为该会负责人之一。他四方奔走发动戏剧界人士组织义演筹资,为抗日将士募集寒衣、物品,积极支援抗日前线。1939年7月13日,曹禺应“国防剧社”之聘,来昆导演《原野》《黑字二十八》,王旦东积极参与联合排演、角色饰演,在两部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与曹禺和西南联大教授闻一多、孙毓棠以及联大剧团共同推动了两部话剧的成功上演。

在地下党的领导下,昆明文艺界的活动开展得极为活跃,王旦东通过话剧,宣传党的抗日救亡主张,开展党的统战工作,团结了一大批进步的文艺工作者,从而促进了云南话剧文化的飞速发展。


抗战花灯的倡导者和推动者
王旦东不仅通过话剧开展抗日宣传,他还巧妙地运用花灯艺术形式来激发民众的抗日救亡热情。他邀请在昆明的玉溪籍花灯艺人以及其他进步文艺工作者,共同商讨改革旧有花灯内容,融入抗日救亡的新题材,以此创作出“救亡花灯”。在玉溪花灯艺人熊介臣、瞿竹庆、赵兴汉、佘家柱、佘家有等人的支持下,以玉溪新花灯为基础,创作了《张小二从军》《茶山杀敌》《新四郎探母》等一批救亡花灯剧目。

西南联大方于教授对《茶山杀敌》的评价是:“创造艺术的天才,艰苦卓绝的精神,是这成功的背景。”


花灯剧《张小二从军》中的小翠花


为使新编花灯能登上城市戏剧舞台并为抗战宣传服务,在多方共同努力下,1937年底经省教育厅批准备案,“云南农民救亡灯剧团”正式成立,王旦东为主要负责人。云南农民救亡灯剧团后改称“农民救亡灯剧团”,剧团首演剧目《张小二从军》唱词通俗易懂、朗朗上口,乡土特色浓厚,符合群众抗日情绪,演出后大受欢迎。云南省艺术师范学校校长说:“许多人看过后又接着看了两三次,这是改良灯剧的成功和民众热烈接受的实证。”
抗战花灯在昆明公演成功后,农民救亡灯剧团的成员们又带上剧目,到各地农村巡回演出,宣传抗日救国思想,让抗战花灯传遍了昆明、玉溪、曲靖、红河、楚雄、大理的四十余个县,激发了民众的抗日热情,在云南的花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。
与此同时,王旦东借鉴话剧艺术对花灯进行了改良,从花灯的演出形式、组织制度上进行大胆的改革、创新和完善:第一个建立了导演制度;开始剧本创作,使剧情结构更严密;讲究唱词的协调完整,音乐和伴奏逐步多样化;把灯光、布景、服装、化装和道具列入重要环节;将旧灯的复场次改为分场分幕,使表现主题更加鲜明,戏剧冲突更加明显,因此抗战花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。
农民救亡灯剧团积极宣传进步思想,对国民党反动统治无疑是一大冲击。在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打压下,剧团仅仅维持了一年多就夭折了。
1943年9月,中共地下党领导的“艺术工作队”(艺工队)在国民党军暂编18师成立,中共地下党员朱家壁任队长,王旦东任副队长兼编导,王子近、毛子良任政治指导,高梁任音乐指挥,队员一度达到40余人,包括黄虹、侯碧(王旦东夫人)、余家惠、周西(后任浙江艺术研究所副所长)等人。

在18师,王旦东还认识了在18师1团、2团随军演出的玉溪花灯队艺人吴家顺(后担任过玉溪花灯团团长)、杨炯明(玉溪花灯团演员)、夏家荣、王文登等人,并经常与他们交流学习,同台演出,关系特别融洽。音乐指挥高梁借鉴吴家顺演唱的玉溪花灯戏《遭晚娘》的唱曲《放羊调》,和毛子良共同创作了歌曲《大田栽秧秧连秧》;借鉴宾川士兵演唱的家乡小调,由毛子良重新作词,高梁编曲,创作了《赶马调》。


《大田栽秧秧连秧》曲谱资料


新中国成立后,花灯戏迎来了发展的春天。1951年,王旦东编导的花灯歌舞《大茶山》被选为云南花灯保留节目,参加西南区第一次戏曲工作会议戏曲观摩演出,迈出了云南花灯走向全国的第一步。
1953年,担任云南花灯团副团长的王旦东带领玉溪花灯团的花灯歌舞《玉约瓶》与黄虹、林之音的民歌独唱《小河淌水》,参加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,使花灯走上了更大的舞台。而根据高梁和毛子良所做歌曲《大田栽秧秧连秧》改编整理,黄虹演唱、林之音笛子伴奏的《小河淌水》轰动北京,享誉世界,被誉为“东方小夜曲”。

此后,玉溪花灯界在王旦东的带动下,发掘整理了《回生棒》《闹菜园》《锤金扇》等一大批花灯剧。滇剧也受此影响,整理了一批老剧,推出了一批新剧。


后    记



王旦东以对戏剧事业的执着和满腔的爱国热情,为云南花灯注入了时代精神,极大地提高了花灯剧的文化地位,让云南花灯焕发夺目光彩。


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《义勇军进行曲》诞生90周年,聂耳逝世90周年,王旦东诞辰120年之际,谨以此文缅怀这位与“聂耳和国歌的故事”“闻一多发表‘最后的演讲’、舍生取义的故事”“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”有着重要关联和交集的著名花灯戏曲艺术家、话剧艺术家。


红塔区融媒体中心记者:马云龙  周海涛  通讯员:余晓聪  马定元

红塔区融媒体中心编辑:郭雨晨

红塔区融媒体中心审核:姚奕君

全部评论
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~

打开享红塔融媒体客户端,查看更多内容
立即下载
发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