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并发表重要讲话。习近平指出:云南有光荣的革命传统,有很多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。比如,聂耳和国歌的故事,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,闻一多发表“最后的演讲”、舍生取义的故事,“扎西会议”改组党中央的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、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新阶段的故事,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等等。要把这些故事作为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教育的生动教材,引导广大党员、干部不断检视初心、滋养初心、不断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。
讲好“五个故事”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政治交办,也是推进理想信念教育的迫切需要。红塔区融媒体中心牢记嘱托,不仅讲好“聂耳和国歌的故事”,同时还积极搜集史料,讲好“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”,策划推出《西南联大和玉溪的故事》专栏,讲述西南联大教育救国和玉溪的故事,赓续西南联大的红色血脉,传承弘扬西南联大爱国主义精神。

杨瑢波,西南联大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,曾担任“玉溪县立简易师范学校”校长,1950年玉溪简师并入玉溪中学(玉溪一中前身)后,被任命为玉溪县政府教育科科长兼玉溪中学副校长。她在童年时就认识了聂耳,与聂耳的短暂友情是其一生中最宝贵的记忆。适逢“三·八”国际妇女节,一起来了解玉溪妇女解放运动先行者杨瑢波的故事。

换图
杨瑢波祖籍昆明,1916年8月出生于玉溪。杨瑢波读小学时,哥哥杨维璋与聂耳、李树德同在昆明省立师范学校读书,一同参加了玉溪旅省学会。他们利用假期回玉溪办贫民夜校,搞宣传活动。聂耳回来玉溪有空时会到杨瑢波家与她的爸爸、哥哥拉拉家常,她叫聂耳哥哥,聂耳叫她小妹。
1930年的寒假,旅省学会在“玉溪县立初级中学”(玉溪一中前身)举办同乐游艺晚会。开幕式上,杨瑢波一个人跳了《欢迎舞》,紧接着就是聂耳主演的《高矮人讲话》,聂耳演矮人,上台前对杨瑢波说:“小妹,快到台下帮我借顶红帽子。”杨瑢波急忙跑下台,东钻西窜也没找到。一位老大爷听见了,把帽子取下翻过来,里子朝外就变成了红帽子,她接过来跑上台交给聂耳,聂耳高兴得连连说:“小妹,太好啦,谢谢你!”聂耳用诙谐的语言、滑稽的表演,赞美玉溪风景优美、人民勤劳、民风淳朴,劝人民不要封建迷信,裹小脚。他多才多艺,演啥像啥,又演了《卖花姑娘》,穿着范绍文(在玉溪秘密开展党的工作的中共地下党员)从昆明借来的晚礼服饰演外国女郎,最后与范绍文等表演了器乐合奏,给玉溪的观众,也给杨瑢波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。
与聂耳的短暂友情是杨瑢波一生中最宝贵的记忆,每当《义勇军进行曲》奏响之际,聂耳的音容笑貌就浮现在她眼前。

换图
杨瑢波1930年进入“玉溪县立初级中学”(1932年改为“县立乡村师范学校”,玉溪一中前身)学习。入学时有4名女生,一年级结束时她成了唯一留下的女生,被单独安排坐在教室柱子后的角落里,上体育课、郊游都不要她参加。而她以那个年代、那个年龄的女孩子少有的毅力忍受着坚持下来,教语文的王老师和教数学的冯佩典老师也常鼓励她不要被困难压垮,一定要努力学习,立志成才。王老师介绍很多进步书籍让杨瑢波读;冯佩典是聂耳的邻居,于1938年冬参加滇军58军出滇抗日,后任团政治指导员,1941年12月28日在江西高安牺牲,年仅28岁,两位老师对杨瑢波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。
乡师毕业后,杨瑢波被分配到州城“希圣小学”担任音乐老师,但求学仍是她未了的心愿。经过不断努力,1935年7月,杨瑢波考取“省立昆华女子师范学校”。在省立昆华女师的三年中,杨瑢波的学习成绩名列全班前茅,每年都获得学校奖学金,还被同学们选为班主席、班长。
抗战爆发后,日机不断轰炸昆明,一次昆华女师的大礼堂被炸,目睹日军的暴行,杨瑢波思想受到很大触动,对祖国命运的关注、对民族灾难的忧愤化作一腔激情,于是她提笔展笺,写下了一篇鼓舞斗志、动人心魄的文章,国文老师阅后禁不住批下“冠冕群伦,谁曰不宜”八个大字。
在昆华女师上学期间,杨瑢波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,参加云南学生抗敌后援会,投身抗日救亡运动。抗战初期她与女师师生到昆明郊区农村演讲、演话剧、唱抗战歌曲,发动民众救亡图存,还参加了云南大中学校学生举行的“九·一八”事变六周年游行请愿,揭发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,激发人民的爱国热忱。
1938年,杨瑢波昆华女师毕业后因成绩优异,被留在附小任教。
换图
在附小任教期间,杨瑢波也未曾停下求学的脚步。她白天忙教学,晚上批改作业、复习考大学的功课至深夜。经过不懈努力,1940年9月,杨瑢波被西南联大师范学院中文系录取,终于圆了大学梦。
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是1938年8月4日由西南联大常务委员会上报教育部同意批准设立的师范学院,留美硕士黄钰生担任院长,査良钊担任主任导师,于当年12月12日正式开始上课,设有公民教育系、史地系、国文系等六个系。抗战胜利后,联大师范学院及其附属学校整建制留在了昆明,成为云南的教育重镇,据《云南师范大学校史稿》记载,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八年多中:“毕业生共415人,而滇籍学生占272人,本科生为36人,专修科83人,两届晋修班为153人。这些学生毕业后,都服务于云南教育界。”
西南联大名师云集、大家荟萃,常有著名教授举行演讲,杨瑢波只要有空都会积极参加,她曾聆听过闻一多、刘文典等多位教授的演讲,其中闻一多先生的演讲对她启发最大。闻一多先生作为书斋学者,在1938年初春参加“湘黔滇旅行团”(该团1938年成立,由于抗日局势恶化,1938年2月中旬,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始往云南昆明搬迁。共计336名师生组成“湘黔滇旅行团”,最后于4月28日抵达云南昆明。)时,一路上看到底层人民的贫困与落后,深刻接触到了民间百姓疾苦,对国民党政府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失望至极,他毅然投身到抗日救亡和争民主、反独裁的斗争中。在崇尚民主和科学的浓厚氛围里,进步思想给杨瑢波以深刻的启迪,使她认识了一些革命道理,看到了光明,她努力学习,汲取知识,开阔眼界,得到了极大成长。
换图
1943年初,杨瑢波担任省立昆华女师附小校长,她立志当一名好教师,好校长,通过教育来救国。可抗战胜利后,国民党反动派挑起了内战,实行独裁统治,特别是1946年民主人士李公朴和西南联大教授闻一多先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,她知道她的想法是救不了中国的,于是她积极向共产党地下组织靠拢,1948年2月,杨瑢波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女师附小作为据点建立了党总支,书记潘景桂(化名赵瑛,1949年10月后任玉溪县委委员),委员杨瑢波、游紫芝。为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,鼓舞革命斗志,附小组织成立了有省立和私立小学教师参加的新潮歌咏团,大唱歌颂解放区的歌曲。期间杨瑢波积极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,经受住了种种锻炼和考验。
1949年7月,因为党组织工作需要,杨瑢波回到玉溪任玉溪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校长,在她的老同学、县教育局长冯康和(中共党员)的支持下,继续开展地下工作。
玉溪简易师范学校不仅是玉溪培养师资的园地,更是中共地下党在玉溪的指挥据点。不少党的同志从昆明等地到此或滇南,都来简师落脚。派到学校的要安排课程,住下要供住宿,走时要送盘缠,组织没有经费,全靠她和教职工匀出微薄的薪金或物品相送。有组织成员被派往他处,是教师的大家要分担课程,是学生的就尽力帮助。1949年11月,玉溪县委命简师选择曹万华等10名同学到玉溪县西边山建立革命武装(滇中护乡五团)时,就是赵瑛抱出枕头,杨瑢波添上毯子充作赖乃琛的行装。跑交通、送情报、当向导的任务多由学生中的组织成员承担,盘缠就由分派任务的教师给。在玉溪与峨山、新平等地往返,一去就是几天,同学们从不讲条件,从无畏难之色,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任务。
1949年12月9日云南和平解放,消息传到玉溪后,简师师生星夜集队游行,次日天明在校园里升起了全县第一面五星红旗。
在玉溪简师完成了历史使命,并入玉溪中学后,杨瑢波被任命为玉溪县政府教育科科长兼玉溪中学副校长。
杨瑢波是玉溪历史上第一位师范学校女校长,她身为一介女子,在封建残余思想浓厚的时代背景下,能够不顾世俗眼光,刻苦学习知识,追求进步,加入中国共产党,积极投身云南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。她默默耕耘,诲人不倦,把毕生精力献给党的教育事业,书写了“巾帼不让须眉”的一生!
红塔区融媒体中心记者:马云龙 周海涛
红塔区融媒体中心编辑:郭雨晨
红塔区融媒体中心审核:姚奕君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~